332信義報(2025年7月) 主題:立志
主題分享: 合一的服事─青少年部《信.異.行》青年領袖培育計劃分享(青少年部) 順服的恩典(王心言姊妹) 微事奉(潘翰璿弟兄) 由無到有的覺悟(黃紹蘋姊妹) 看見需要:為「看不見」的不適切住房困境帶來曙光(社會服務部) 校園快訊:深信學校劍擊館盛大開幕(深信學校) 心靈綠洲:青少年身分認同─從身分危機到身分成就(張頴思博士)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立志行善的掙扎(楊有志監督)
主題分享: 合一的服事─青少年部《信.異.行》青年領袖培育計劃分享(青少年部) 順服的恩典(王心言姊妹) 微事奉(潘翰璿弟兄) 由無到有的覺悟(黃紹蘋姊妹) 看見需要:為「看不見」的不適切住房困境帶來曙光(社會服務部) 校園快訊:深信學校劍擊館盛大開幕(深信學校) 心靈綠洲:青少年身分認同─從身分危機到身分成就(張頴思博士)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立志行善的掙扎(楊有志監督)
運動對身體健康尤為重要,因此,我們每天必須定時運動。專家建議我們每天至少進行三十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跑步。初學跑步的人,跑五分鐘已經嚴重喘氣,但一個月後慢慢可以從五分鐘增加到十分鐘,期後經鍛鍊可以增加到二十分鐘。在跑步的過程中,有來自思想和身體的兩個聲音:思想說:要跑20分鐘;身體卻說:不行了,好辛苦,我要休息下來。最後,身體往往順服了思想。 「我也知道,住在我裏面的,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如果我去做我不願意做的,就不是我做的,而是住在我裏面的罪做的。」(羅七18-20) 常有信徒說:「每年立志在一年內讀完整本聖經一遍,可是過了第一個月就放棄了。」信徒自我解釋,保羅不是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8)以及「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裏頭的罪做的」(羅七20)嗎?保羅都指出這是人性的軟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我們無辦法實現我們的立志,都是迫不得已,也是無法解決的。 保羅真的只是描述了信徒善惡掙扎的無奈嗎?其實,不要忽略他繼續解釋箇中的原因:「我們原知道律法是屬靈的,我卻是屬肉體的,是已經賣給罪了。」(羅七14)保羅指出信徒雖然接受了主,但沒有拒絕隨從肉體的私慾,把自己賣給了罪,這樣自然就會被罪捆綁和操縱。當我們把自己賣給了罪,認它為主人後,我們的人生就變成「⋯⋯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反而去做。」(羅七15-16) 保羅指出基督徒面對心靈與肉體的掙扎後,還提出了出路,叫信徒不要停滯不前。他提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羅八5)可見最重要不是立志做甚麼操練,而是要立志隨從聖靈,方可倚靠上帝話語的力量,讓上帝的話語成為我們行善的驅動力。 總結而言,保羅警告我們,體貼肉體就正落入魔鬼的圈套,永遠無法勝過魔鬼的試探和引誘。保羅勉勵我們屬上帝的人,必須倚靠聖靈的同在和能力,方能持守堅定的意志,跟從上帝的心意,踐行真理!
展覽日期:2025年7月11日至7月14日 Date:11 July 2025 to 14 July 2025 地點:中環街市 一樓活動埸地 Venue:1/F Event Space, Central Market 開幕典禮 2025年7月12日(六) 下午2時至3時 Opening Ceremony Saturday, July 12, 2025 2pm to 3pm 參觀時間 2025年7月11日(五)下午1時至晚上10時 2025年7月12日(六)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 2025年7月13日(日)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 2025年7月14日(一)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Open House Hours Friday, July 11, 2025, 1pm to 10pm Saturday, July 12, 2025, 10am to 10pm Sunday, July 13, 2025, 10am to 10pm Monday, July 14, 2025, 10am to 6pm
第一世紀的猶太社會以男性為主,父親主宰整個家庭,婦女和孩童的意願和需要顯得毫不重要。就如耶穌行了五餅二魚的神蹟,聖經只記載男性人數:「吃的人中,男的約有五千,還不算婦女和孩子。」(太十四21) 婦女參與耶穌的出生 耶穌誕生時,有幾位婦女參與其中,包括:馬利亞、伊利沙伯及亞拿。 馬利亞受聖靈感孕後,「馬利亞對天使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會有這事呢?』天使回答她說:「聖靈要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庇蔭你,因此,那要出生的聖者要稱為上帝的兒子。」(路一34-35) 馬利亞懷孕後到訪伊利莎白時,「伊利莎白一聽到馬利亞問安,所懷的胎就在腹裏跳動。伊利莎白被聖靈充滿,高聲喊着說:『你在婦女中是有福的!你所懷的胎也是有福的!』」(路一41-42) 耶穌出生後馬利亞和約瑟帶祂到聖殿時,遇到女先知亞拿為祂祝福(路二36-37) 耶穌接納婦女為門徒 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認為婦女是低人一等的。猶太哲學家斐洛(Philo)把婦女視為軟弱的象徵,婦女應該待在家裏與世隔絕。1 然而,耶穌接納婦女為門徒。門徒的意思是跟隨者,可以直接領受耶穌的教導,然後跟隨主的話去行。有一天,耶穌來到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的家裏坐席。聖經記載「馬利亞在主的腳前坐著聽他的道」,耶穌稱讚「馬利亞已經選擇了那上好的福分,是沒有人能從她奪去的。」(路十38-42) 耶穌和十二個使徒周遊各城各鄉傳道時,亦獲得許多婦女的供應。路加福音記載耶穌遇見幾位曾被邪靈附身或疾病困擾的婦女,耶穌讓她們得醫治。其中包括:抹大拉的馬利亞(曾被趕出七個鬼)、希律的管家苦撒的妻子約亞拿、蘇撒拿和其他婦女,她們用自己的財物供應耶穌和門徒的生活需要。(路八1-3) 婦女目送耶穌赴刑場 耶穌被羅馬士兵捉拿後,受大祭司及巡撫審訊,被釘十字架受刑。門徒聞訊後擔心受牽連而躲藏起來,陪伴耶穌到最後一刻的反而是一群婦女。聖經記載「有好些婦女在那裏,遠遠地觀看,她們是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服事他的;其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雅各和約瑟的母親馬利亞,並有西庇太兩個兒子的母親。」(太二十七55-56) 婦女傳揚耶穌已復活 猶太人認為婦女的見證是毫無價值,而猶太法典中並不鼓勵婦女作為見證人。可是,聖經記載上帝揀選了婦女為見證人及傳遞消息者,天使差遣婦女傳揚耶穌復活的好消息:「天使回應婦女說:『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們是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他不在這裏,照他所說的,他已經復活了⋯⋯快去告訴他的門徒,說他已從死人中復活了⋯⋯』婦女們急忙離開墳墓,又害怕,又大為歡喜,跑去告訴他的門徒。」(太二十八5-8) 結語 耶穌十分重視婦女,讓婦女參與祂在世上的工作。耶穌的出生、傳道、死亡、安葬及復活,都看到婦女的蹤影。皆因耶穌不分性別、年齡、貧賤、職業,一視同仁地尊重和愛護每一個人,這完全顛覆了猶太人的觀念與文化。直到二十世紀初的現代社會,才有重視兩性平權和保護兒童的觀念。 1. Jonathan Leeman,「不可或缺:女性及教會使命」,《九標誌事工》,https://tc.9marks.org/article/essential-and-indispensable-women-and-the-mission-of-the-church(檢索於2025年5月9日)。
主題分享: 愛主愛人的天國娘子軍(林靜茹牧師) 信愛堂婦女事工「創藝夢工場」:尋夢成長的旅程(司徒偉恆弟兄) 差傳呼聲:「從探索鞍山到以信移山」退修日營(海外宣教部) 好書速遞:禱告也可成為美好的時光(張雅雯姊妹) 看見需要:為著社會需要 展開一趟社會創新之旅(社會服務部)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婦女參與耶穌的事工(楊有志監督)
2025我看見的未來_高小暑假營會_會函 2025我看見的未來_高小學生營會_報名表 2025我看見的未來_高小暑假營會_海報
2025 暑期中學生營會_會函及報名表 2025暑期中學生營會_海報
自從讀過顧美芬《照顧父母59分》一書,得到寶貴的提醒:照顧父母是需要預早編入人生計劃裏,尤其是如何陪伴步入晚年的父母,更是巨大挑戰,必須準備充足才有力量前行。 香港人口老化,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到二千年代初,照顧者的需求愈來愈受到關注。近年,香港政府加強政策支持,推出一些福利和支援措施,透過探訪以識別需要幫助的照顧者。本會的社會服務部也積極提供各種服務,例如:設立照顧者中心和培訓學院,讓他們知道這條路並非孤單的旅程。 我也經歷過一段深刻的照顧歷程,當時正處於疫情初期,我的母親在一次意外中摔倒,身體狀況急劇轉差。面對這突然的變化,我驚慌失措,但得到家人和教會的配合和協助,卻逐漸領悟到互相扶持的重要;他們每一次的陪伴都讓我感受到愛的力量,亦教我去了解更多照顧者的需求,並希望能幫助他們渡過困境。 其實,人人都有可能成為照顧者,無論是全職、兼職還是部分時間的角色。因此,我們要及早了解長者的需求。隨著父母逐漸年長,他們的身體狀況不如往昔,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警號: *由於腿部不適,行走變得緩慢。 *因擔心找不到廁所,開始不願出門。 *因為平衡感下降,經常跌倒。 要幫助父母輩繼續前行,最好的方法便是牽著他們的手。起初,這可能讓我們感到不習慣,但只要逐步嘗試,我們就能學會如何輕輕牽著他們的手。這不但是支持,更是自然的互動。試想在我們年幼時,父母牽著我們的手,給予我們勇氣;如今,我們交換角色,牽著他們的手,讓他們感到安全與安心,繼續勇於探索這個世界。 在這些陪伴的過程中,理解和支持至關重要。或許是一杯咖啡或清茶,或許是一句溫暖的問候,都能為彼此的生活帶來幸福。希望我們都渴望與父母共同前行,一同面對他們因年齡增長所帶來的挑戰,願意付出支持與關懷。透過這段關係,我們定能學會珍惜與愛護,這正是「前行力量」的真諦。
主題分享: 回望恩典十五載 主領恩頤居前行(萬靄怡院長) 靈暉堂與長者在成長路上「伴跑‧同行」的故事(陳翠儀牧師) 看見需要:「觸動心弦」— 分享多年經驗促進音樂治療發展(社會服務部;相片由「美樂心絃」音樂治療計劃團隊提供) 校園快訊:馬鞍山信義學校福音事工點滴(稿件及相片提供:馬鞍山信義學校) 差傳呼聲:50+ Movement 之宣教不言退(海外宣教部)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前行的力量(梁美英副監督)